小序:
今年的大语作文可选题目很多,每一篇都很有思辨特色,都想捧在手掌心,孕育出一篇篇优秀的作品,可奈任务很多很难抽出时间完成,就选其一创作。初见题目,便被“方言”所吸引,我们被方言包围,却又逃离了方言,因此我回顾了我与方言的故事,便引属此文以记之。
我对方言的态度与看法
方言是语言的加工与再次创造,既有表达的张力,又会有亲和的魅力,虽不是“官方语言”,但在一方水土中却是权威至极。方言的历史包含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,从古时的洛阳话到现代的北京话等七大方言体系,它见证华夏历史的发展与变迁,我们应该去学习它,去认识它,更要对其进行创新延展其历史使命。
方言是一种亲切的力量,更是一种认同感。自幼生活在河南农村,便不免被老乡们的口音所包围,从对长辈的称呼如大爷(伯父)、码码(姑妈)到日常生活用语水(fui)滚啦(水开了)、板喽(扔了),让我深感方言的魅力,能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有认同感和亲切感。农村里的交流基本全靠方言完成,农民们是直率而又真诚的,几句简短的方言便能概括所有的问题和答案,走在路上,村民们打招呼最常见的是吃了么,一句简单的方言便囊括了熟人之间的打招呼礼貌,让人倍感亲切。但在城市,每个人却文质彬彬,在对话时讲究语法,讲究艺术,就使得对话显得繁重而缺少亲切感。费孝通先生曾在《乡土中国》文字下乡篇写到“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,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着筛子的格子过不同也就漏不过去。”语言在对具体事件的概括时有一定的束缚,打破这种限制与隔阂最好的方式是不要使用高度概括、抽象的词汇,选择一些简单的描述性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情意,而这种语言正是方言,它能表达我们的情意,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,这就使得方言这种语言在各个地区广泛流行使用,具有权威性。
方言是一种给人力量的语言,能使人变得活泼乐观,更能让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人们的智慧。上了大学,离开了家乡,更离开了故乡亲近的方言,但却拥入了另一种独具特色的方言的怀抱。天津的特色有狗都不理的包子,还有天津话。天津方言相比故乡的方言多了些许的率真豪爽、亲切包容和幽默诙谐。初入天津,便被“嘛”迷的摸不着南北,在迷糊之中爱上了这乐呵的方言,大爷和姐姐的声声“嘛”通过不同的语气和声调却能表达出上百种意思,是这种语言的一大特色。天津人喜欢说“哏儿”,表现出了天津人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,更孕育出了令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:相声,可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滋养一方人,没有人会不喜欢会让人乐呵解压的相声,没有人会不喜欢幽默诙谐的天津话,更没有人会不喜欢活泼乐观的天津人。学会方言不仅能让我们听懂当地人的话,让我们能用另一种语言与别人交流,它还能让我们在这一方土地上,挖掘出深埋着的那些民间智慧。
亲身的经历让我感到方言如同一位长者,陪伴着你,与你亲切的交谈并讲述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,让你既回顾与感受历史,又面向当下帮助你通过它将情意漏出一个个筛子的格子。
现在的网络世界高度发达,网络语言占语言的主导地位。但总有人认为方言这种语言要被淘汰,不值得我们去学习。我认为,这种观点割裂了虚拟与现实,网络语言固然发达但其终究是一串冰冷的文字,没有音调升平,没有感情变化;但方言却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的媒介,能让我们彼此间更加的亲近,直观的感受彼此之间的温暖和态度。如果说方言太落后就要抛弃它,先且不谈落后从何考据,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的包容它,对方言进行创新与发展,既要传承好方言负载着的历史和文化,也要使其更好的融入新时代的发展。
方言文化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精粹;既是打破人们之间沟通壁垒的桥梁,又是陪同我们成长的长者。如今,方言日渐式微,这位长者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,因此我们应保护和传承这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,在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的过程中,找到它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,使其永远璀璨于华夏文明。